查看原文
其他

2019 我们要做什么:守望,亦是先锋

南大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02-07


守望,亦是先锋。
夜海持灯,眺望人文之远,且向更深处延伸。 


201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豆瓣ID:南大·守望者,一手图书资讯,欢迎关注)书系重磅发布;2019年,将有更多的精品好书加入“守望者”的行列——


守望者书系的专属logo


守望者·文学 : 收录外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也许未必是其代表作,但一定是他们成长之路上重要的或特别的作品。

守望者·传记 : 名家传记、回忆录系列,目前以作家和哲学家为主。

守望者·物灵 : 风格奇诡的博物类著作。万物有灵,万物静默如谜。

守望者·镜与灯 : 收录文学理论、思想类作品,以文学之思为圆心,辐射美学、文化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等领域。成为审美的、批判的、思想的人。

守望者·访谈 : 收录20世纪以来最具个性与影响力的作家与影人的访谈。倾听有趣的灵魂、另类的声音。

守望者·人间世 : 聚焦社会议题,触摸时代脉搏,用社科研究视角透视思考: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与时代语境中的生存状况。


新年伊始,期待你我能在早春沐浴阳光,从好书中汲取能量,发现身边的爱与美。



1



守望者·传记



《加莱亚诺传》

(阿根廷)法比安∙科瓦西克 著  

鹿秀川 陈豪 译


本书是乌拉圭记者、作家和小说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传记。加莱亚诺著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火的记忆》《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镜》等,两度获古巴“美洲之家文学奖”。他被巴拉圭总统誉为“拉丁美洲的声音”,也被称为“又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加莱亚诺传》西语原著出版于2015年,作者法比安·科瓦西克是阿根廷人,和加莱亚诺一样是媒体人出身,意识形态相近(秉持左翼立场)。传记将加莱亚诺的人生与乌拉圭独特的国情相结合,讲述了他一生中的重要经历——童年色彩斑斓的岁月、青春期的好奇之作、青年时期的追寻与迷惘、在《前进》周刊的记者生涯、早期作品及旅行、创造风格独树一帜的新闻写作、创作火力全开的代表作、流亡生涯以及晚年回归的生活等,并详细叙述了1973至1983年南美军人独裁统治的社会现实。本书西语原著出版时同时推出英文版,引起广泛关注。作为首部加莱亚诺传记中文译著,《加莱亚诺传》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拉丁美洲清澈的良心”。


 


《卡特制造:安吉拉·卡特传》

(英)埃德蒙•戈登 著 

晓风 译


安吉拉·卡特是20世纪公认的极具魅力、举足轻重的作家。她以华丽激情的笔法书写低俗的故事,拥抱这世界的奇幻与荒谬,作品极富创造性,包罗万象。至51岁不幸早逝之前,她已成为享誉文学界的反传统作家,以其无畏的独创作品复兴了文学,启迪了新兴的一代。

而她的人生就与她的小说一样现代性十足且非比寻常。在本书中,安吉拉·卡特的故事贯穿了20世纪后半叶,讲述了她如何创造了自己——变身新一类女人、新一类作家——以及如何创作了那些诱人独特的杰作。因为主题有力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这本书也为了解英国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探讨了诸如反主流文化运动、对核时代的情景想象以及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兴起等话题。在未来几年,这本笔锋犀利的书定会成为了解安吉拉·卡特的权威之作。

 


《D.H.劳伦斯传》

(美)杰弗里·迈耶斯 著  

朱云 译


回望20世纪英美文坛,D.H.劳伦斯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经典作家,不仅因其著作大胆的情爱描写在当时的文坛广受诟病,更多的,还在于他那些“离经叛道”的作品历经几十年后依然璀璨夺目。他在作品中对人类灵魂深处的不懈探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哲学思考,还有他纯洁深邃唯美的文笔,无不让今天的世人对这位文坛天才啧啧称赞。以劳伦斯所处的不同地域、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与人物为章节标题编写,描绘出这个煤矿工人的孩子颠沛流离的传奇一生,爬梳了劳伦斯的病史,勾勒出其人生轨迹对他的文学、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影响,隐匿其中的还有二十世纪早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康拉德传》

(美)杰弗里·迈耶斯  著  

付裕 译


约瑟夫·康拉德,运用非母语的英语写作炉火纯青的作家,横跨两个世纪,人生传奇。他被文坛视为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其代表作《黑暗的心》采用框架性的叙事,这在当时(20世纪初)的文坛具有空前的划时代意义。本书作者——美国著名的传记畅销书作家杰弗里·迈耶斯撰写的《约瑟夫·康拉德传》作为康拉德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传记多年以来在欧美学界享有盛誉。作者挖掘到不少第一手资料,生动地刻画出这位波兰裔、拥有二十余年海上生涯的传奇作家动荡坎坷而又光辉灿烂的一生。


 


《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

(英)汤姆·威廉斯 著   

陶泽慧 译


我们对雷蒙德·钱德勒的了解总是掺杂了各类秘闻和真真假假的轶事,而他的一生同他的代表作《漫长的告别》一样扑朔迷离。如今,“文学侦探”汤姆·威廉斯跨越了大西洋两岸,吸纳了大量新的采访、此前未曾公开的信件和档案,帮助我们抽丝剥茧地了解这位神秘的作家。本书展现给我们的雷蒙德·钱德勒经历了孤独、隔绝、创伤、酗酒问题,而他留下的文学遗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那个孤独的马洛侦探的世界激励着一代代犯罪小说家,追随着他,奔袭在破败的街道上。在这部极为透彻的传记中,作者将一路追随这位20世纪的文学巨匠,告诉你犯罪小说如何可以升华到艺术的高度。

 



《不只是简·奥斯汀:重现改变英国文学的七位传奇女作家》

(美)谢莉·德威斯 著  

史敏 译


这是一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英国女性文学简史。在《不只是简·奥斯汀:重现改变英国文学的七位传奇女作家》一书中,谢莉·德威斯将历史、传记及批评编织成一个个热情洋溢的故事,让英国女性文学史上令人惊叹却常常被遗忘的宝贵财富重见天日。此书讲述了七位传奇女作家的生平故事及其开创性成就,作者德威斯在书中真实细致、未加渲染地刻画了当时的女性生活以及文学发展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她一步步逼近事实的真相:为何社会竟会将如此之多的女性遗忘——她们中还包括侦探小说和现代奇幻小说的开山鼻祖——这些女性在世期间都曾名声大噪。她也意识到,为何现在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女性的成就和作用。本书中文版由资深学者黄梅作序推荐。

 


《等待那个男人:卢·里德的人生与音乐》

(英)杰里米·里德  著  

董楠 译


在《等待那个男人:卢·里德的人生与音乐》中,杰里米·里德把卢·里德视为摇滚乐重要的文学化身,格外关注他那些充满争议的歌词和充满原型色彩的车库之音。卢·里德影响了模仿他的一代人,他们学习他那无法无天的气质;与异装者雷切尔相恋所凸显的模糊性取向;极致的神秘和酷;还有身为亚文化叙事者的挑衅态度。《等待那个男人》涵盖了里德的全部音乐生涯,从“地下丝绒”到四十年顽强的单飞时期,再到他超越性的平静的晚年。杰里米以非凡的洞察力详细追溯了这个男人和他的音乐,对此,卢·里德本人有过如是评价:“一个局外人的故事需要另一个局外人来书写。”本书中文版由陈德政、郝舫、华东、健崔、刘敏、张有待、朱文博联袂推荐。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英)基夫•班福德  著 

曹金羽 译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20世纪最重要也最复杂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踪利奥塔迂回的人生旅程,从他的第一本书、从他的生活及其所处时代的更广阔的语境来推敲他的作品和观点。作者揭示了利奥塔主要的哲学争论之矛头所向,他用思想所进行的斗争,他用哲学写作和哲学思考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所进行的对抗。而这些都是在一系列特殊的语境下产生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万塞讷实验大学,还有持续的视觉艺术研究。

 

2



守望者·访谈



《马尔克斯访谈录》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美)吉恩·贝尔-维亚达  著 

许志强 译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访谈录议题广泛,主要涉及美国作家(尤其是福克纳)对他的影响,为其小说中的关键场景提供灵感、让他入迷的形象,他作为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习惯,对批评家的淡漠态度;涉及他和外祖父的关系,支离破碎的童年,离家求学的经历;涉及他初为新闻记者和小说家的时期,在巴黎、纽约和墨西哥城的不同阶段;涉及他为创作《百年孤独》而进行的拼搏,以及举世闻名之时所出现的问题。此外还有文化主题和政治主题,包括他对电影、妇女、饮食、神秘主义等问题的看法。本书涉及《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代表作,深入而综合地传达了马尔克斯的美学观和创作观,表现了他独特的眼光、诙谐的气质和文学魅力。



3



守望者·物灵



《乌鸦》

(美)博里亚·萨克斯  著 

金晓宇 译


这是一次对东西方神话、文学、艺术中乌鸦及其他鸦科鸟类的细致考察。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从圣经到莎士比亚戏剧,作者旁征博引,妙趣横生,配有多幅精美插画,让读者重新认识了这些聪慧且充满神秘感的鸟类。本书经作者修订,中文版由知名书评人马凌作序推荐,并由知名设计师全新打造,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世间万物:与植物、星辰、动物的相遇》

(美)艾米·里奇  著  

徐楠 译


现实与神秘共存,科学家与诗人同眠。

奇思、愚蠢、疯狂、精妙的睡前小书,26篇关于动植物、星系天体的科普童话。

这是一本关于宇宙与日常生活的书,始于畅游的鲑鱼,终于璀璨的星空。书的主题,不局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现象,而是从最渺小的地球居民写到遥远的宇宙星辰,在文学女巫里奇的笔下,科学与诗意缠绕。本书曾获BBC广播四台《一本好书》节目推荐,也是《卫报》年度精选图书、《赫芬顿邮报》夏季优秀读物。


 


《梦幻之巅:迷幻文学集萃》

(英)理查德·罗吉利 著  

彭贵菊 熊荣斌 译


药物的历史总是爱恨交织;任何对这些物质一味咒骂或一味赞扬的记述都不算完整。这本集萃便是一个微缩宇宙,旨在展现在药物与其使用者的相互影响下所诞生的大千世界。既有对最闻名遐迩的毒品如大麻、麻醉剂、迷幻药的单独论述,也有谈论诸如肉豆蔻、鳄鱼粪等鲜有人知的物质的文章。所选作品亦是包罗万象。除了出自小说与短篇故事的作品,还囊括了祈祷词、檄文、谜语中的选段。既有西方的作品,也有古代、东方以及部族文献,力求全方位呈现各色人物与毒物的“邂逅”。从拉伯雷、薄卡丘、马可·波罗、英王威廉一世到福尔摩斯、让·科克托、威廉·巴勒斯、阿道司·赫胥黎,牛津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学者理查德·罗吉利以独特的眼光串起了一部跨越两千年的药物文化史。


4



守望者·文学




《魔幻玩具铺》

(英)安吉拉·卡特  著 

严韵 译


本书是安吉拉·卡特27岁时的处女作,严韵的译本。安吉拉·卡特一向以女性主义作家自居,经常以女性情欲作为小说主题。在这本书中,她将焦点置于女性对自己肉体的最初觉醒上:“这年夏天,十五岁的梅拉尼发现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哦,我的美利坚,我的新大陆。”故事以此为开端,接续一连串外在环境的急遽改变,描写了一个女孩由首次经历情欲与邪恶,而后又历经种种情感历练的心理成长故事。安吉拉·卡特擅长使用魔幻写实的技法,以童话故事为基底,描绘出一个又一个色彩华丽斑斓的情欲场景;另一方面,她也承袭英国哥特式的观察方式,利用偏斜的光线,膨胀所有事物的阴影,将微小的黑暗孕育成充满暴戾、令人惊惧的邪恶意象。阅读此书的经验便是如此:华丽明亮却又鬼影幢幢。

 

《三折画》

(法)克洛德·西蒙 著 

樊咏梅 张新木 译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的《三折画》,于1973年由子夜出版社出版发行,是西蒙第三创作阶段的作品。“三折画”指画在三折画屏上,展示圣人的生活片段、圣经故事和传说的多重片段的画作,这种画整体包含三幅画作,中间一幅画作是主体,两旁的两幅可以折叠在中间的主体之上。小说《三折画》以绘画艺术手法“三折画”为标题,结构上分为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三部分。西蒙以三个真实的社会新闻为蓝本,在《三折画》中描绘了三幅场景。其中第一个场景以杜布菲的田园图为背景,讲述了法国中部的一个村庄,一个男孩在房间做数学作业,看宰杀兔子和拼接电影胶片的故事,当中穿插了一名少妇与情人幽会,最终导致自己的孩子溺水而亡的故事;第二个故事场景发生在德尔沃的居住地——法国北方的一座小城市的工业郊区,讲述了一个新郎和同伴一起庆祝结婚脱单,却意外地与昔日恋人旧情复燃,最终抛弃新娘的故事;第三个故事场景以培根所住的地中海为背景,讲了法国南部天蓝海岸一家豪华宾馆里,一个母亲为了拯救贩毒的儿子而委身于国会议员的故事。

 



《旅行》

(法)保罗·莫朗  著  

唐淑文 译


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保罗·莫朗的随笔集,共收录22篇文章。书写了旅行的起源、社交旅行、东方快车上的旅行、没有钱的旅行、行李箱、作家的旅行、冒险家的旅行……诸多话题让人耳目一新。外交官出身的保罗·莫朗是一位敏税而机智的现代世界的观察家,热爱旅行,他对旅行的思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既有时代的印记,又不乏哲学的高度。有别于一般的旅行随笔,莫朗的写作有其博学支撑,加上优美凝练的文笔,自然流畅的旁征博引,使这些短小精悍的篇章十分富有情趣,读来让人赏心悦目,深受启发。


 


《独生子》

 (法)斯特凡·奥德吉 著  

郑立敏 译


《独生子》是法国作家斯特凡·奥德吉精心创作的一部游走于真实历史与虚构小说之间的作品,2006年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次年即获得法国双偶文学奖。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国大革命之父”——卢梭的亲哥哥。卢梭曾在《忏悔录》中提到,他的这位哥哥在不该放荡的年纪就放荡起来,越来越堕落下去,最终从家中逃走,从此杳无音信,这便是卢梭成为“独生子”的由来。作者利用这位身份背景模糊的哥哥,将卢梭、萨德、德·洛内、帕卢瓦、雅各宾等法国历史上出现的知名人物串联起来,带领读者“亲身”经历那个时代流传于后世的一个个历史事件。斯特凡·奥德吉多年深入研究法国文学、历史和艺术,利用历史留下的零星细节和模糊片段,巧妙地戏仿出一部放荡版“忏悔录”。


   


《诚实的间谍》

(德)安德烈亚斯·柯伦德 著 

朱刘华 译


1943年夏天:希特勒必须离开!弗里茨·科尔贝对此肯定无疑。作为外交部工作人员,他接触到绝密文件,从部里将它们偷了出来。一次出差去瑞士送邮件的机会,让他能够与美国人取得联系。从此科尔贝开始了一种危险的双面生活。他越来越怀疑自己的使命,他想放弃,但玛莱妮,那个对他来说意味着一切的女人,鼓励他继续干下去。直到发生了一次后果严重的意外事故……安德烈亚斯·柯伦德在小说里将事实和虚构巧妙结合在一起,带领读者走近科尔贝其人,了解科尔贝的恐惧和希望。柯伦德细致描写了科尔贝每次瑞士之行所面临的危险,让我们参与进一场伟大的爱情,当科尔贝已经无力坚持时,是爱让他坚持了下来。本书刚出英文版就进入亚马逊畅销榜。


 


《草仍然绿,水仍在流》

(加拿大)托马斯·金 著

姚媛 译


本书是加拿大当代文学经典之作。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和一个神话故事这两条相互交织的故事线索,在讲述北美的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之间冲突的同时,对北美的殖民历史、文学传统、生态环境、性别问题等都进行了反思,对西方的二元对立哲学提出了质疑。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陌生化的视角、口述传统和书写传统的融合、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象,获得多项加拿大文学大奖。


小说中“现实生活故事”讲述接受白人文化教育、留在白人社会工作生活的印第安青年回到保留地参加传统的“太阳舞”仪式,在此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生命和谐、文化传承、身份认同都有了新的认识。“神话故事”讲述四个印第安老人在一百多年前被关押后多次神秘出逃;他们每一个人都与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位男性人物和印第安创世故事中的一位女性人物相关联,从不同的视角对西方传统进行质疑和颠覆。最终两条线索交织,神话中的印第安老人带领现实世界的印第安青年参加了太阳舞仪式。

 

5



守望者·镜与灯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文学》

(美)J.希利斯·米勒 著

陈旭 译


“奥斯维辛之后,甚至写首诗,也是野蛮的。”《共同体的焚毁》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J.希利斯·米勒巧妙地思考了关于大屠杀的小说如何与大屠杀前后的小说产生关联,并借用让-吕克·南希与德里达有关共同体的理论探索了灾难后共同体联结的消融。米勒将关于大屠杀的书——肯尼利的《辛德勒名单》、麦克尤恩的《黑犬》、斯皮格曼的《鼠族》以及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与卡夫卡的小说以及莫里森的《宠儿》并置,探寻将文本看作作证之举的意义何在。全书中,米勒就以下两种观念的相互关系提出质疑:一方面存在着想象、理解或记忆奥斯维辛的困难——这一主题常见于大屠杀记载中,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对清晰、明确地阐释这些小说的激愤抵抗。《共同体的焚毁》清晰有力地论证了文学的价值便在于探查深不可测之物。

 



《文学之用》

(美)芮塔·菲尔斯基 著  

刘洋 译


《文学之用》是《新文学史》主编芮塔·菲尔斯基(Rita Felski)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人们容易被一部小说、一出戏剧、一首诗歌所打动,这正是文学存在及重要的原因。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作者以既有学理性又有可读性且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谈论了文学的作用,在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学的作用”与普通读者日常阅读经验中的“文学的作用”之间架起桥梁。

 


《现代性的性别》

(美)芮塔·菲尔斯基 著  

陈琳 译 但汉松 校译


何为“现代性的性别”?现代性是抽象的历史分期,怎会有性别?现在,人们喜欢谈“历史的文本化和文本的历史化”,在这一语境下该说法其实也没那么古怪。如果我们的历史观念注定会被叙事的解释性逻辑所影响,那么相应地我们创造的故事也会揭示出性别象征意义必然的存在和力量。文化文本中充满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隐喻,这一点在“现代”体现得最为突出;作为历史分期的术语,“现代”恐怕是运用最广,而又最难定义的概念了。……性别不仅会影响历史知识的事实部分——如应该囊括什么,剔除什么——而且还会影响我们对社会进程的性质和意义所做的哲学假设。历史的性别化,以及性别的历史性问题,将会成为本书后续分析的主要题旨。 

本书作者希望透过女性主义理论的棱镜来重读现代,并提出以下追问:如果我们主要以女性创作和关于女性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男性经验作为范式,这将如何改变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如果在分析现代文化时,将女性现象放到中心位置,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次要和边缘地位,又会怎样? 这种方法会带来怎样不同的结论?

 


《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

(美)约瑟夫·诺思 著  

张德旭 译


本书概述了英语世界从二十世纪早期至今的文学研究。诺思认为,当下文学系的人们经常臆断自己的工作在政治上取得了进步,尤其是和20世纪早期和中期的文学批评工作相比,而诺思并不这么乐观。他认为,自从1970年代全球转向新自由主义以来,所有的学科运动包括文学研究在性质上都宁可选择描述特征,而不是选择干预:学者们已经发展了精密的技术去分析文化,但是却从系统的、全力改革中退场。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下文学研究中的政治潜能与早期的文学研究方式相比,实在是太弱了,后者虽然有各种缺点,但是至少是致力于文化的改变的。当下的文学批评,从文本批评转向文化历史批评,并不是激进的标志,反而是一种倒退。诺思呼吁文学批评的回归——回归到美学的教育和学科的培养,重新连接文学研究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本书就文学批评的历史提出了大胆而全新的观点,以其充满智慧和锋利的思想火花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6



守望者·经典



《蝗虫之日》

(美)纳撒尼尔·韦斯特 著 

周蕾 译


《蝗虫之日》是“迷惘的一代”谢幕天才,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先驱纳撒尼尔·韦斯特的代表作之一,曾被列入美国现代文学经典,备受推崇。在这部被誉为美国小说中最令人惊艳的“好莱坞小说”里,好莱坞只是一块被鸡鸣狗盗之辈啃得破破烂烂的背景板,想去的人做梦也进不去,进去的人在里面慢慢地烂掉……

“许多船沉了,永远抵达不了藻海,但梦想永远不会消失。在某些地方,梦想会折磨某些不幸的人,而终有一天,那人被折磨够了以后,梦想就会在片场重新复制出来。”这本小书的内涵远远超过“好莱坞小说”。它让人重新审视“美国梦”——或者其他一切冠以“梦”的事物,其本质到底为何。




《歌德席勒文学书简》

(德)歌德  席勒 著  

张荣昌 张玉书 译


歌德和席勒——德国文学史上最辉煌时期的双璧、古典文学时期的代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有着长达数年的亲密友情。两位天才虽在多个方面上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个偏于直觉和情感,另一个则具有明晰的理智和坚韧的意志,一个注重自然,另一个注重自由,却始终是精神上的伴侣,二人的友情为后人津津乐道。1805年席勒辞世,1823年歌德亦身染重病,因对亡友极度怀念,歌德整理了两人的往来信件,共多达上千封。本次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推出的《歌德席勒文学书简》由著名德语翻译家张荣昌和张玉书翻译,由于译本篇幅有限,选择了其中356封信件,但足以让读者一窥二人深厚的友谊。



《幻化》

(日)梅崎春生 著 

赵仲明 朱江 译


本书收入日本“战后派”重要作家代表梅崎春生的三部中篇代表作——《樱岛》《太阳尽头》《幻化》。《樱岛》是作者基于自身战争体验的处女作,作品出色地描写了年轻的通信兵在战争与死亡面前紧张、焦虑、厌恶、绝望的心境以及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太阳尽头》是战后文学代表作,讲述了菲律宾战场上,一名中尉奉命追杀临阵脱逃的军医,在孤独、恐惧、疲惫的极限中矛盾的心理。《幻化》是作者的绝笔之作,获每日出版文化奖,被誉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巅峰之作,讲述了患有精神疾病的五郎逃离精神病院,在旅途中回忆年轻时候经历的战争岁月的故事。题名“幻化”源自陶渊明诗句“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部以幽默语言向青春祭出的挽歌似的作品,是表达作者对即将降临的死亡的预感,抑或是抛弃死的执念、对向死而生的欲望的重燃?……作品没有答案。



6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巴塔耶作品



《被诅咒的部分》

(法)乔治·巴塔耶 著

刘云虹 胡陈尧 译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1949年,在《被诅咒的部分》出版之际,巴塔耶表示自己十八年来一直致力于撰写这部表现世界的作品,而十六年前发表在《社会批评》杂志上的《耗费的概念》则是其初步研究成果。对于乔治·巴塔耶,《被诅咒的部分》“在某些特定学科之外,触及了每一个研究地球上能量运动的学科的关键问题……从地球物理学到政治经济学,包括社会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甚至那些可以被认为属于艺术、文学和诗歌的领域都首先与过剩能量的运动……相关联,这一运动体现在生活的沸腾之中”。这项工作的深刻意义在于:世界的沸腾——“舍弃”“排出”和“爆发”——被构想为不断赋予作者生命活力的沸腾。因此,《被诅咒的部分》在乔治·巴塔耶的作品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色情》

(法)乔治·巴塔耶 著  

张璐 译


1956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数年前出版的《色情史》一书,《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禁忌与僭越的辩证关系为主轴,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种,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萨德等几位作家及巴塔耶本人的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在巴塔耶的精彩论述中,读者将看到人类如何僭越其先天存在的局限与后天人为禁忌,不断探索生命的各种可能,追求极致经验。




编辑:金少帅 戚宛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还会喜欢:


爱书、爱出版的你,不要犹豫,请加入我们!

重磅|《加缪传》入选2018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法国鬼才哲学家乔治•巴塔耶的惊世力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